当前所在位置: 网站首页 -- 正文

学院新闻

学院新闻

【荆楚行】大市黄精馥郁 吴城玉米正香
作者:编辑:高亮审核: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时间:2022-05-15点击:

核心提示:5月12日,老版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组织乡村振兴荆楚行“教授团”,走进咸宁市崇阳县名叫大市村和吴城村的两个小山村,为农户送去科技“及时雨”。

1

黄精种植基地鸟瞰

时值初夏,百果剔透、禾苗飘香,农作物正向上积蓄着雨露阳光。

5月12日,老版新葡萄8883国际官网组织乡村振兴荆楚行“教授团”,走进咸宁市崇阳县名叫大市村和吴城村的两个小山村,为农户送去科技“及时雨”。

“有华农,咱们的黄精就有盼头”

大市村委会,还是那4张八仙桌,还是热气腾腾的绿茶,还是全国人大代表、村支部书记程桔。不同的是,这次华农多了位中药材教授梅之南。

3

程桔和熊银德在查看黄精长势

“黄精药食同源,保健康养价值大,前景广阔”“崇阳道地药材丰富,野生资源丰富,要利用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”“慢慢来,争取在原材料、加工、仓储和品牌塑造上全面发力”……

“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”很有意义,梅老师说,崇阳有自然禀赋, “黄精亩产5000到10000斤,以8元每斤的市场最低价计算,农民收入也是很可观的!”

大山里的“瑰宝”正养育着这方儿女。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黄精又称“鹿竹”,具有补气养阴、健脾、润肺、益肾功效,杜甫有诗云:“扫除白发黄精在,君看他年冰雪容”。

“现在的关键是黄精是多年生植物,农民短期看不到收入……”陈桔说。“可以利用树林发展林下黄精,还可以和玉米套种,减少村民顾虑”“机制上可以用‘合作社+农户’,或者‘公司+基地+农户’的模式,共同抵御风险”,王学奎老师补充到。

再来到黄精种植基地,虽是小苗初长,350亩嫩绿却也格外震撼。在田间,程桔说,村委现在是给老百姓“画了一个饼”,将来会兑现的,“因为我们有华农作为后盾,我们信心十足,黄精产业一定有盼头!”

2

梅之南(右)、王学奎(左)老师在基地指导黄精生产技术

邻村的黄精种植大户熊银德闻讯而来,一定要邀请华农教授去自家的田“问诊把脉”。要知道,王学奎等老师已经在当地科技服务、培训了8个年头了。

“当时,我父亲坚决不种黄精,为此我和他闹得很不愉快,结果他以‘做实验’的心态2分地赚了1.2万!老爸马上要承包20亩地来种黄精……”一个故事引来的笑声回荡在山谷。

“这里有一株低矮的植株,是什么品种?”“滇黄精是否适合崇阳地区生长?”“多花黄精如何选育培育?如何大面积推广?”……

“建议纯化品系资源,要进行选育实验”“田间管理技术和抗病抗逆需要进一步加强”“下游仓储和加工,可以建立起来”……

熊银德说,自己目前已经有了40个基地、500余亩黄精产业,希望借助华农的科技力量,“许一个未来可期”!

“从原料到产品,从资源到品牌,再到全产业链,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”梅老师说,当前,湖北省正推动中草药事业发展,立足种质“芯片”开发,提升种植技术,建设标准基地,深耕加工仓储,凝练品牌效应,实现一二三产融合,这是崇阳必须走出的“关键一步”和“重要一招”。

清风微扶、空气甜美,双方在大山中的交流,宛如“荆楚行”的一幅画卷。

“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玉米生长”

“1、2、3……这株玉米12片叶子了,马上要‘长胡须’啦!”在吴城村,隽青家庭农场负责人程艳笑着说,“数着数着,华农的教授就来了……”。

6

吴城村甜(糯)玉米基地鸟瞰

她所说的“长胡须”就是抽穗,在华农严建兵教授玉米团队的支持下,今年的甜(糯)玉米“尤其地好”!记者看到,30亩一陇的玉米杆粗叶绿、整齐划一、长势喜人。

程艳说,从播种到移栽、施肥,再到田间管理,这就像她的孩子一样。她说,这样的生长景象离不开华农的支持,“严老师多次微信、电话指导,有时候说不清干脆开视频远程‘问诊’……”

这是隽青农场成立的第4个年头,甜玉米正是在这块土地上实现了从“0”到“1”。如今,农场已经种植了500亩全省最新的唯一的七彩水果玉米,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50亩草莓味、咖啡味、牛奶味可生吃的玉米将从这个基地走向全省和全国。

下午两点,邱法展教授从武汉驱车径直来到农场。玉米田像是有魔力一样,吸引着邱老师,他走进玉米田,看个没完。

4

邱法展教授与程艳、陈大伯在玉米基地

“公本母本最好比例是1:6”“这样的‘天花’有2000万颗花粉,可以抽掉”“这一陇可以再密集一点,综合利用土地资源”……在田里,邱老师和陈大伯、程艳聊得十分投入。

这只是邱老师来到农场的一个画面。据程艳的爱人沈二民介绍,邱老师很敬业、很勤勉也很耐心,他来之前就专门把周末、晚上利用起来上课,腾出时间赶来农场,“从早上6点多到8点多自驾车来,为了节约时间,他经常在高速路服务区吃盒饭,而后风雨兼程……”

在邱老师看来,玉米团队感到信心倍增的是实验“论文”变成了田地里的“果实”。“更重要的是,我们能通过科研努力,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致富和丰收。”邱老师的话引得程艳共鸣,她说,2021年农场带动农民增收1.25万,2022年有望达到1.5万到2万,这较2019年已经翻了一番!

“下阶段,主要集中提升产品质量、提升管理技术,同时加强采后保鲜技术研发和鲜食加工,还要引入无人农场、智慧农业,实验智慧化种植……”谈及未来,邱老师踌躇满志。

2029亩流转土地、500亩水果玉米、500亩生态香米、800亩油菜、1800平方育种大棚、全年3500亩循环套种作物……

隽青农场的数据是宏大喜人的,但程艳却说,自己不希望做“大老板”而是“想到华农读一个种玉米的‘研究生’,但估计没人收……”一席话逗乐了众人。

离开吴城村时,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,这雨露正是玉米所需。程艳说:“华农教授带来了专业技术指导,就像这场‘及时雨’一样……”

(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明庭庆)

原文链接:http://news.hzau.edu.cn/2022/0514/63310.shtml